内容来源:中国工业报
3月5日,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,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。报告提出,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,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,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。扩大5G规模化应用,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,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矿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,智能化建设是推动矿山安全发展、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。随着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进一步推进,智慧矿山建设迎来发展新机遇。
当前,全球矿业正经历着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跨越的革命性变革。我国作为矿产资源大国,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,已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发展体系。据权威机构预测,至2030年我国智慧矿山产业规模将突破2.3万亿元,这场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传统矿业的生产模式与安全格局。

一、政策体系构建产业新生态
2024年4月,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指导意见》,系统规划了智慧矿山发展路径。该文件提出”两步走”战略:2026年前实现重点岗位机器人替代率超30%,2030年构建完整的智能技术体系。值得注意的是,新政策首次将煤矿与非煤矿山纳入统一标准框架,破解了长期存在的行业壁垒。
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,《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》的出台,有效打通了设备间的”数据鸿沟”。统计显示,全国已建成智能化工作面超1600个,部署各类作业机器人2600余台,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率突破80%。典型如国家能源集团榆家梁煤矿,通过5G+工业互联网平台,实现井下作业人员减少45%,开采效率提升30%。

二、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升级
- 核心装备自主创新
产学研协同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:高精度定位传感器精度达毫米级,防爆型5G基站实现井下全覆盖,智能掘进系统定位误差控制在±3cm。中煤集团大海则煤矿应用国产智能综采设备后,单工作面年产能提升至1200万吨。 - 智能中枢应用落地
综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完善与发展,给矿业开采带来智能化的“大脑中枢”。使得各个系统和环节可以联动作业,依托分布式传感网络实时采集各种综采设备的关键数据,通过边缘计算节点进行毫秒级分析处理。作为综采工作面的核心控制单元,这套系统通过数据驱动与智能决策,实现了采矿作业从机械化向智慧化的跨越式发展。随着5G、AI等新技术的持续赋能,这套”智能中枢”必将推动采矿业向更安全、更高效的方向迈进。

三、行业痛点与破局路径
尽管取得显著进展,当前智慧矿山建设仍面临三大挑战:区域发展失衡导致中西部矿区智能化率不足东部50%;设备互联协议标准不统一造成30%数据价值流失;复合型人才缺口超10万人。对此,产业界正从三个维度寻求突破:
- 建立智能装备共享平台
通过设备租赁、产能置换等模式,降低中小矿山智能化改造成本。首钢杏山铁矿试点装备共享后,智能化投入降低60%。 - 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
中国矿业大学联合30家龙头企业成立智能矿山创新联盟,开发出适配90%主流设备的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。 -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
安徽理工大学首创”矿山机器人工程”专业,构建”理论教学-虚拟仿真-井下实训”三维培养体系,年输送专业人才2000余人。

四、未来发展趋势展望
随着AI大模型、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渗透,智慧矿山正呈现四大演进方向:决策系统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;生产流程从局部自动化迈向全域无人化;装备体系加速新能源替代;产业生态向全球化扩展。
全国人大代表袁亮院士指出:”深部开采智能化是下一个攻坚方向,需突破地质建模、精确定位等关键技术。”目前,由20家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的透明地质系统,已实现千米级井巷三维建模精度达95%。
在这场矿业变革中,领军企业正从技术竞争转向效率革命。易控智驾通过”车-路-云”协同架构,将矿卡维保成本降低35%,出勤率提升至92%。其CTO林巧强调:”真正的产业革命不在于设备替代,而在于重构生产范式。我们正在推动矿业从’人适应机器’向’系统自适应复杂环境’转变。”
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智慧矿山建设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升级,正演变为一场涉及生产方式、管理体系和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。这场变革不仅关乎矿业转型升级,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实现”双碳”目标的关键支撑。